农场话教育
一栋古朴的木屋、一条蜿蜒的小径、四周简陋的篱笆、屋前葱郁的水果蔬菜……这就是QQ农场。在这里,人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种植作物,或者去朋友的田园转一转,有什么活儿干一下,偶尔也使点儿坏,种几棵小草、放几条小虫;遇上什么作物成熟了,不妨采摘一些。这款简单的游戏令无论男女老少全民皆“偷”,而最乐此不疲的,似乎是未成年的学生。
于是,不少内行的或外行的教育评论者在各类媒体上对QQ农场大加挞伐:一是认为“偷菜”违背社会道德,不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养成,万一把虚拟的“偷”演变成现实的偷,那就是违法犯罪了;二是认为游戏容易使人沉湎,这款游戏的吸引力太大,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一旦孩子沉溺其中将得不偿失。一时间,众说纷纭。主张禁止者有之,主张限制者有之,主张疏导者有之。网络游戏再一次被充当洪水猛兽的角色。文化部要求开心网等企业的“偷菜”游戏必须改名。现在,“偷菜”字眼已经被“摘菜”、“摘取”等词语替换,开心网里的“买房子送花园”插件中也把“偷菜”改为“果实采摘”。
“偷菜”算不算偷,这个问题使我联想起鲁迅《社戏》中的偷罗汉豆,这里的“偷”是否与道德品质有关?至于改“偷”为“摘”,我觉得这个创意很好,因为游戏里所谓的“偷”,本质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分享,信息社会的本质也是一种分享。
毋庸讳言,由QQ农场游戏引发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但主要问题到底是出在教育本身,还是在游戏?敬请深思。
案例:谁是孩子学习退步的罪魁
近日,新浪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关于“沉湎QQ农场等游戏导致学生学习退步”的帖子,梗概如下。
朋友夫妇在外市上班,孩子委托公婆在家照顾。老人年龄大了,大部分时间拿孩子没办法。孩子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拒绝老人进门,老人也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今年,孩子面临小升初的紧要关头,父亲便周六、周日都送儿子补习英语、奥数、作文。为了学英语,他们还特地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于是,孩子房间里每天都飘出学外语的声音,老人怕孩子累着,反复劝孩子要出去玩玩。但时间久了,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也找不出什么原因。
终于,某周六晚上,朋友无意中发现孩子在玩QQ农场等游戏。孩子的QQ群里大多是他的同学,群主是教语文的X老师,聊的全是“乱七八糟”的事,没有学习的主题。朋友纳闷:都上六年级了,怎么还有时间闲聊天呢?于是,用朋友先生的QQ号加这位老师的QQ号,谁知要实名,只好取消了申请。朋友正犹豫不决,群里却聊起了QQ农场和抢车位的事。A同学说:数XX(指朋友孩子)最牛了,一回家就能玩电脑,他QQ农场的级别接近X老师了,老师26级,他24级。B同学说:那是肯定的,他爸爸妈妈不在家,一个人有一台电脑,一回到家就可以玩。他的车也最牛,都是高档车,已经10辆了。朋友急忙看孩子的农场消息——天哪,晚上8点10分收的果子,8点15分又买了16个杨桃种子种上。再打开“抢车位”一看,全是布加迪威航、路虎揽胜、牧马人等名车。
朋友伤心地哭了,她先生听着孩子房间里传出的英语视频讲座的声音,欣慰地说:“你看,咱孩子多懂事,今年真的是长大了,也爱学英语了。”但待听完朋友的倾诉,冲进儿子房间一看,却见学英语是个幌子,儿子在QQ群里聊得正火呢。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儿子一通拳打脚踢。朋友看了记录,也忍不住给儿子补上两个耳光。
朋友一直想不通这位语文老师的行为,学生快升学考试了,还带着学生玩QQ农场、抢车位、群里聊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老师的培育下,是否真的能健康成长?谁能为我们孩子的未来,给QQ农场、开心农场、抢车位定个位,给朋友孩子的语文老师打个分?
分析:谁出了问题,网络还是教育
这其实是不少教师、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共有的困惑:谁是孩子学习退步的罪魁祸首,是网络游戏,还是我们的教育?
从上述案例中可知,孩子一直处于“伪学习”状态。表面上用功学习,其实什么也没有学。这个家庭的教育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家长教育观念偏差,孩子自身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基础也薄弱等。当然,网络游戏的影响毋庸讳言,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次要原因。不然,何以解释QQ群里聊天的学生这么多,玩QQ农场和抢车位的这么多,唯独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