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园地

基于批改网的中学英语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研究

 

一、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的写作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由于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从写作材料的选择到写作的批改和评估,所有的过程都由教师承担,导致教师工作量繁重,难免在写作教学中有疏漏的地方。枯燥的写作模式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在写作方面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大部分的写作课堂与阅读课堂脱节,不能很好地将写作和阅读结合起来。因此,英语写作和阅读课堂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建立一种基于网络写作平台的写作和阅读教学模式。

二、文献综述

在英语课堂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这一语言输入的环节,学生可以加强词汇量的积累,掌握常用的句式和短语搭配,了解篇章中所提供的信息。在读写一体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保证材料的多样性。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完篇章,并给学生提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不断循环练习,在阅读材料之后已经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了解。

(一)批改网

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经历可被分为两段:早期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早期至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作为一种评分机制,广泛应用于大范围的水平考试当中的英语作文评分。21世纪初,由以上评分机制发展而来的自动评价系统已经可以实现估算作文分数,辨别行文内容、篇章结构、词汇和语法以及格式,并给出及时的个性化反馈,有些系统已经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1]。相比较而言,国内该领域内比较普遍的系统为句酷批改网。批改网的两大基础一是语料库,二是云计算,通过这两者对作文进行反馈[2]。

当大数据方法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时,其主要表现有:学生传统的反复练习模式改变为小组讨论及反思能力的训练,广泛的网络空间包括大量多模态的语料,语料库的文字分析及处理方式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修正更为便利。这种评估模式代替了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小组讨论或者同学间互评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不仅参与到写作过程中,而且也活跃在材料的选择、过程的修正以及测后评估及反思当中,实现学生为主体的阅读与写作课堂[3]。在大数据以及移动学习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中传统的阅读及写作材料,云端拥有更为广泛多样的资源。且分类更为详尽,在同一类别下分布着各个难度的语篇,阅读任务也按照难易度来排列区分,对于拥有不同阅读及写作水平的学生来说,能够及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真正从练习中受益。

(二)读写一体课堂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主要的就是能够灵活地组织语言、表达情感。学生的语言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写作和阅读两大方面上。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可能会处在不同的水平线上[4]。通过阅读的过程,学生了解写作题目的相关内容,提前阅读相关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了解文化、语境、背景知识、词汇知识等。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学生才有机会充分表达他们对语篇结构、谋篇功能、词汇及语法的认识。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所必要的词汇、句型知识以及语篇的中心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写作素材。学生将他们在语篇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输出也就是写作当中,将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语篇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从语法、词汇、文章的切题度三个方面看出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得到显著提高。

在阅读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改善教学观念。积极改善课堂阅读氛围,让阅读教学偏重于解读语篇的内容,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了解语篇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个人情感[5]。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扩展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语篇时尽量使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语篇的内容,将语篇中的含义与其背景文化、语境结合起来理解。学习语篇的词汇时,学生不仅要通过记忆的策略来进行学习,还要学习词汇运用的语境,并将这些知识内化,进一步开拓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时,学习效率比较高。积极的教学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激情,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低,在读、写上无法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也就不太理想[6]。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首先教师应尽量避免课堂中“一言堂”的情况。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教学。如果语篇难度过高,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德纳指出,在所有的学校科目中,语言学习是一个与态度关联度很大,且态度对该学科学习有间接影响的科目[7]。因此,对一种语言的态度表明了学习者在使用这门语言时的感受,积极的态度反映了学习者产生了目标语言简单、容易学习等印象,反之则是目标语言难以学习的印象。通过分析学生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与材料。